17世纪中期,即中国明清之际,世界大部分地区已陆续被欧洲人“发现”: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幅员广袤的海外殖民帝国;俄国也积极向东扩展,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,1636年到达西北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,形成疆域辽阔的陆上殖民帝国。
欧洲人的这些殖民帝国,不同于过去阿拉伯人、蒙古人、土耳其人的游牧帝国,也不同于中国的农业帝国,而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帝国。在很大程度上,早期全球化就是通过这些殖民帝国得以推行的。
下面,我就以西班牙帝国为例,让读者形象地了解,这样一个新型帝国,是如何通过国际贸易,把欧亚大陆西端的西班牙,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、菲律宾,以及太平洋西岸的南北美洲这些相隔万里的地方,神奇地联系在一起,又因何在大约一个世纪里,由极盛走向衰颓。
“在这里,西班牙与中国结合在一起”
查尔斯·曼恩(美国《大西洋月刊》《科学》杂志等刊物的撰稿人)在《1493: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》一书中,用生动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。
他写道,1565年,西班牙天主教奥古斯丁会传教士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出发,在海上航行了一百三十天,完成了由西向东跨太平洋的首次航行,开辟了由马尼拉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城市阿卡普尔科的“大帆船贸易”航线。就在这一年,亚洲移民也来到了墨西哥。此后数十年,数以千计的亚洲水手陆续抵达美洲,从事造船、修筑堡垒与其他公共工程。
进入17世纪,墨西哥的亚洲移民已增加到5万至10万人。他们通常被称为“chinos”(中国人),实际上包括中国的福建人、菲律宾的华侨及菲律宾土著。这些“中国人”都是随着横渡太平洋的“大帆船贸易”而来,在阿卡普尔科登岸,然后散布到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个殖民地。当西班牙人愈来愈不愿从事长途跋涉的远洋航行时,这些亚洲人便取代了他们,成为跨太平洋贸易的主力。
在西属美洲,亚洲新移民沿着运送白银的公路,从濒临太平洋的阿卡普尔科,一步步进入内陆中部的墨西哥城、普埃布拉,乃至墨西哥湾畔的维拉克鲁斯等重要城市,甚至连这条路也是由亚洲人(尤其是日本人)负责巡逻和维持治安的。原因是17世纪30年代,日本颁布锁国令,流浪异邦的日本人有家难奔,陷入困境,数以百计的海外日本人不得不移居墨西哥。西班牙殖民当局破例允许他们佩带武士刀和短刀,指定其负责护路,以防逃脱奴隶组成的匪徒拦路抢劫。
西属美洲的中心城市墨西哥城内,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组建了他们自己的社区,亚洲移民聚居的社区就是美洲最早的中国城。在这座移民之城的市场上,充斥着各国文字的书籍,“中国人”裁缝、鞋匠、肉贩、刺绣工、乐师与书记,跟非洲、印第安及西班牙商人竞争生意。“中国人”的经营颇为成功,甚至在一向由欧洲人把持的金匠行业,中国金匠也抢走了很多生意,因此还引起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担心。
17世纪20年代,当地一位天主教道明会修士曾哀叹说:“中国人成为基督徒,每年不断地涌入,他们在那个行业上完全打败了西班牙人。”而西班牙诗人巴尔布埃纳1604年发表了著名作品《墨西哥的伟大》,诗中写道:
在这里,
西班牙与中国结合在一起,
意大利与日本结合在一起,最后
全世界的贸易与秩序也结合在一起。
在这里,我们享受着西方一等一的财宝;
在这里,我们获得东方创造的所有光彩的精华。
这位颇具文学才华的传教士,20年前来到墨西哥。在他笔下,16到17世纪之间西方殖民帝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,得以充分展现。
顺便说一句,这首诗发表的第二年,即1605年,塞万提斯的传世名作《堂吉诃德》,刚好也在西班牙本土首次亮相。
白丝换白银
时间:2017-10-17